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活动 | 第四十七期 “情报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9) 圆桌论坛一纪要

Photo by Daniël van der Kolk on Unsplash.  


记录、整理|单思远 冯昌扬






2019年11月9日下午,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9年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之圆桌论坛一在武汉光谷金盾大酒店3楼会议厅举行。本场论坛主题为“情报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分为两个议题:新时代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新时代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十六位情报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展开了一次精彩的思想碰撞。







照片提供:论坛组委会  



议题一

“新时代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本议题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申静教授主持,六位发言嘉宾就该议题各抒己见。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学东教授作为首位发言嘉宾,提出新时代下须重新定位信息管理学科的主要观点,并从学科命名的角度来谈本学科的重新定位问题。王教授指出,新时期新环境下情报学科名称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势在必行,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大情报学观。而情报学学科名称确定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既要得到本学科的认同,更要得到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交叉学科的认同。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黄晓斌教授认为,新时代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面对的问题有:第一,近年来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去企事业单位而非情报研究所就业的情况不在少数,而情报学教学科目设置和内容安排与研究生实际就业需求不能够紧密接洽。针对这一问题,黄教授提议改造或者拓宽学科体系知识结构以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第二,针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包括情报学史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学科理论自信。第三,探索情报学研究如何体现学科特色(包括地方特色等)以及提高情报学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情报学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阮建海研究馆员同样从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就业的角度谈学科建设事宜。他指出,目前我国情报学研究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人才的冲击,如何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学科就业竞争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情报学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在于提升情报学学科建设竞争力。在对策建议方面,阮研究馆员指出要突出本学科特色,加强情报学核心课程的建设,课程设置上尤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报检索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马自坤教授强调情报学学科要发展,理解情报的本质是当务之急。当前研究对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智慧的界定已相对明晰,但对“什么是情报”这一问题尚未研究透彻。马教授指出对情报概念的理解还是要回归其本源,敌对性、智能性和排他性是情报区别于其他概念的主要特征。马教授还指出,到2045年情报学发展100年真正成为理论成熟的学科之时,情报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内容应该有所定论。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龚蛟腾教授指出,学科交叉融合为情报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科发展思路,跨界、整合、集成与创新值得我们关注,同时情报学的应用前景广泛。龚教授还分享了其所在学院将情报学跨界整合其他学科的特色实践项目,如专利情报分析+知识产权管理、网络空间治理项目等。这些情报学的应用实践为其他高校开展情报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此外,情报学与邻居学科的“抱团取暖”式发展也将推动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许明金研究馆员作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对该议题提出了自己的四点想法:(1)情报学科建设更要发挥情报的引领和预见作用;(2)大数据时代下,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报分析能力,这一点阮建海研究馆员的发言中也有所提及;(3)不能一味强调情报的竞争性,而要寻求情报共赢空间;(4)区块链技术在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值得探索。



最后,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黄水清教授作总结发言。黄教授指出,尽管这个议题最终未能得到解决,但可以看到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非常关心情报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走向,每位专家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新时代下的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做出改变,在这一点上与会专家学者们达成了共识。那么具体如何做出改变,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重构情报学学科、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做扎实、课程设置体现学科特色、明晰情报概念等举措或许可以作为“改变”的突破口。相信情报学学科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必定有其用武之地,而且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照片提供:论坛组委会  



议题二

      “新时代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      



本议题由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斌研究员主持,六位发言嘉宾就该议题发表观点。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查先进教授作为首位发言嘉宾谈了自身对情报学高端人才培养的看法。他指出,情报学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关系到情报学学科未来的存续和发展。目前情报学教育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发现存在大部分研究生寻找科学问题迷茫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查先进教授指出情报学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培养学生科研问题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可围绕“信息-技术-人”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去寻找科研问题,发现其中的规律;另一方面可以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入手发现和探索新的研究命题。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段宇锋教授认为,优质情报学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情报学教育工作者对于情报学本质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即使在社会和技术环境变化迅猛的情况下仍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和设计情报学教学内容的“变与不变”。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将情报学核心课程的标准化建设提上紧迫日程,同时又要注重基于不同知识背景的情报学课程内容设计,以培养出个性化情报学人才。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李勇研究员作为情报学业界代表对情报学教育问题发表了观点。他从对本单位人才需求的视角提出情报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情报素养、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数字资源管理利用能力以及对用户决策需求和心理方面研究的基本能力。基于此,他提出:情报学教育要瞄准情报应用研究;找准情报的定位,情报是与用户决策行为紧密联系的,就要避免与数据、信息、知识等的混淆;应对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探索面向各类“场景”的研究范式。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王东波教授通过其团队开展的一项关于情报学教育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来阐明新时代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观点。该研究从招聘网站、iSchool课表及培养计划、调查问卷等多数据源进行数据采集,经数据分析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有:90%以上的情报学教育者希望对目前的情报学教育体系进行调整;90%的情报所希望应聘者有跟数据相关的工作经验;无论是招聘方面还是培养方面对学生的数据分析或情报分析的能力要求非常明显;具体技能方面,程序设计、数据挖掘等技能需求排在前列。王教授呼吁情报学教学也应“从数据集中来,到数据集中去”,就是将领域数据集同情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应该培养“横断型”或“排型”的情报学人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李伟超教授针对情报学教育和情报工作指出:正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情报学教育中的情报理论教学和情报工作也是不能分开的;高校和科研所可以协作联盟进行情报学人才培养,例如建设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举办互学互通的讲座等等。情报学理论教学和实际的情报工作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情报学高校和科研所应该协作进行情报学人才培养。李教授表示其所在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与本省的科技信息研究院已经实施了情报学人才联合培养方案。



广东肇庆图学院图书馆夏晓玲研究馆员作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结合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经历对该议题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想法。她提出可构建政府就业单位和高校对接的情报学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分担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减轻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对于初入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况,情报学教育要加强对学生图情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更快上手;时代的变化对情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议题最后,由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臧国全教授作总结发言。臧教授指出,参与议题讨论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措施。不管是从人才培养出发,还是从用人单位出发,都涉及到情报学教育跟情报学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这样一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要做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改变。实际上,诸如情报学之类的应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都涉及到一个“变与不变”的问题,但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在思考如何求新、求变的同时,属于情报学的基础教育也不能放松。情报学教育在做出改变的同时也要保留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


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建设性讨论,可以看到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在不断加强,情报学人才培养质量在不断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为情报学建设、情报学教育、情报学工作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空间,新时代下的情报学更要发挥引领和预见的指导作用,凸显情报本质,致力于在国家发展、决策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培养服务于国家的新形势下的情报学人才。情报学建设和情报学人才培养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学界和业界携手努力共同推进情报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发言内容已经由发言专家和论坛组委会审核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学术活动 | 第四十六期 2020年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学术活动|第四十五期 “大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讲座纪要

学术活动 | 第四十四期 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条目征集活动开始啦!

学术活动|第四十三期 图情档期刊交流冷餐会

学术活动 | 第四十二期 未来10年的科学计量学——“2019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国际论坛”热点对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